打了几下比熊之后汪汪?
“汪”字在现代汉语中,是犬类动物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而在古代汉语中,许多和狗有关的词语所表达的,却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和情感。 比如用狗来表示“跟从”“追赶”的意思:见《论语·子罕》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像流水一样过去了!”)再如“追逐”“迎候”“扈从”等。 用狗来表示人“狂乱、愚蠢”的样子:参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其犬死,则若丧亲焉,岂不愚哉?”(他的爱犬死了,他就像失去了亲人一般,难道不是很愚蠢吗?)
用狗来表示“猎取”“捕捉”的意思:例如《礼记·月令》中的“孟冬祭犬丘,用酒。”(冬天在犬丘祭祀,用酒做牺牲。)又如下面要讲的“吠形”与“吠声”,都是指“打猎”的意思。 用狗来表示愤怒:参见《战国策·齐策》中的“王孙贾侍太子而叹。”(齐国的大臣王孙贾陪伴着太子,不停地嗟叹。) 再把目光投向古书,看看古人是用什么语词来表达对狗的喜爱之情的——
“怀璧其罪”的“璧”字,最初指的是“璧玉”,也就是古代一种中央有孔的圆形玉器,用来装饰或祭拜神灵。后来“璧”才引申出“礼物”“价值连城的东西”等含义。 “琴棋书画”的“棋”,最早是指古代的棋类游戏,它们大多是用竹木或骨头等制成的道具,模拟战争场景,进行博弈。到了现在,“棋”就泛指一切棋类游戏了。 再来看看“犬”字吧。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形状像两只狗背对背在一起。所以最初的“犬”字,表示“犬科动物”的概念。后来才引申出“猛犬”“恶犬”“犬狗”等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