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真菌有什么症状?
动物模型建立后,对疾病的命名其实是要非常谨慎的,因为疾病名称的确定会直接影响该领域后续研究工作的展开和论文的发表(很多文章都会说明“XX基于XX疾病的模型”),所以并不是随便搞两个字来称呼某个疾病就可以了。
1982年,Theiler等人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他们通过接种PRV来建立小鼠脑炎模型的过程,其中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都非常类似猪传染性脑脊髓炎(IC),因此他们给这种病毒感染命名为“IC-like disease of mice”;然而同时他们也发现,虽然两病外观相似,但是小鼠感染的病毒剂量要远远大于IC病人,而且发病速度更快。他们通过注射PRV疫苗的方法在小鼠身上成功预防了该疾病的发生。 虽然这看似是一个完美的实验设计,但是在该篇论文中,Theiler等人也明确的指出,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测病毒方法,导致无法判断小鼠到底是自然感染还是经疫苗免疫获得对病毒的抵抗力。事实上,直到今天,学界仍然没有就小鼠感染这一疾病找到非常可靠的病毒鉴定方法。即使经过这么多研究,我们依然无法确切知道该小鼠疾病是否就是由PRV引起。在学术期刊上报道该疾病时,往往采用“prion-like disease in mice”或者“mouse encephalopathy”这样的表述。
回到正题。根据题主描述,豚鼠真菌病应该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患病过程中会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体重下降、精神萎靡、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死亡。由于目前学界对PRV的毒性分子机制还缺乏了解,因此还不可能准确推测出被感染啮齿类动物出现的全部临床症状。不过,由于肠道是PRV的主要储存场所之一,因此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应该在几乎所有PRV感染动物模型中出现。 至于题主提到的微生物培养,虽然可以通过从粪便中直接分离纯化病原体的方式得到,但这样得到的微生物很可能已经失去感染活性。也可以通过接种方法让细菌在体内发育增殖产生感染活性,但是这种方法一般需要较多细菌群体,对于难以培养的菌株很难实现。
比较方便实用的方法是荧光定量PCR,可以检测患者或动物模型体内是否有相应病毒的拷贝数出现。 当然最可靠的方法是病毒抗体检查,如果发生体液免疫反应,血液中应该有相应的病毒抗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