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附近有大便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解答 第一个是,“有”或“没有”的问题;第二个是,为什么“有”或者为什么“没有”。
一、有还是无 大便是人体消化道排出的粪便,经直肠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便。人的消化道包括口、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和肝、胆道等器官,最后大部分经肛门排出体外。所以从上述解剖来看,人体的消化道的确是能分泌大便的。 但这里要强调一点,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肠道消化后,最终产物是分子态的物质,即小分子氨基酸、脂肪酸、单糖类等,而这些小分子的物质的代谢最终会在肝脏中汇集,再进行一次“加工”才最终生成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脂类。而肛门根本接触不到这些高营养物质,它唯一接触过的食物残渣是通过消化道末端(大肠)时已经基本是无机盐、水分和一些代谢终产物了。从肠道内营养素的来源来讲,是没有大便的。 但是,人们进食后,在胃肠道里被不断分解,随着胃肠蠕动,有些没有被吸收的营养物质被送到结肠,在结肠内被再次消化吸收(这就是所谓的“结肠消化吸收”),此时,如果摄入的是碳水化合物,则会被逐步水解成单糖,然后被吸收;如果是蛋白质,则会水解成氨基酸,然后再合成新蛋白或被直接利用;如果是脂肪,则会逐渐水解成甘油及脂肪酸,再通过主动转运系统进入血液或被利用。
二、原因何在 有学者认为,人每天摄入的食物通过口腔、食道、胃、肠道的蠕动,最后到达结肠需要8个小时,而在结肠内停留的时间大约为12小时,虽然最后经过肛门排气、排便将体内垃圾清除,但对于那些未充分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而言,它们已被彻底“加工”,早已不是最初的形状与结构了。所以,从机体功能上来讲,这些物质可以被看作是被重新“制造”出来的,而非直接从外部摄取的。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胃肠道里始终存在着液相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各种营养素始终处于被溶解状态,随时都可以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