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犬”字在商代甲骨文中作字形,像一条匍匐的狗,其本意为“犬属”、“犬科”,引申为同类、同类的人(含贬义);金文作或,线条化,形状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花纹中的“西”或近似,而殷墟是商代后期遗址;小篆作,字体结构有所改观;隶书以后作,演变至今。可见,我国关于犬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商代的甲骨文。 古文献中有关犬的记录很多,但较早的说法都涉及“戎狄”——西方和北方部族。《礼记·檀弓下》:“周人尊贤,先士而后王。”孔颖达疏:“言‘贤’,则仁德也……言‘士’者,谓服戎狄之服装,事不制衣冠,唯矛矢耳。”这里的“士”即指穿着制服的武士,而“戎狄”之风俗乃是以猎获的野兽作为祭祀祖先的牺牲,故《礼记·郊特性》云:“郊特牲,所以事上帝,故圣人掌之以武。”郑玄注:“戎狄之事,一曰射,再曰猎。”“射”、“猎”皆是指射兔逐鹿,属于战争游戏类。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文字记载不可信且没有意义,因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了家犬。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一个陶器碎片,形状像狗爪,据考证属新石器时代产物。后来在这个遗址的另一处遗迹中发现了一只完整的家犬遗址,其身高约25厘米,体长在60厘米以上,经碳十四测定,这只家犬死亡时约14岁,体重超过30公斤,比现在的大型宠物犬要庞大许多。在长江中游的湖北郧县柳山庙遗址中也发现过一只恐龙大小的狗骨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