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有几种血型吗?
人的血型系统分分为:ABO和Rh两大系统; 其中, ABO系统又包括: A(+)B(-) AB(+) O(-) 这四种; Rh系统的血型的鉴定与ABO有所不同,它分为: Rh(+) 和 Rh(-) 两类,其中, 大多数亚洲人都是Rh(+)的亚型。 所以,在鉴定人类血型的时候通常要检查这2种血型系统各4种情况。 那么,问题来咯~ 狗狗的血型系统有没有像人类这样精细分化呢? 其实,早就有人对狗的血型系统进行研究啦! 早在1958年,R. S. Stevens就对犬的血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结果发表在了《Blood》上。
Stevens将208只杂种犬分成6组,分别测量每组血液内A、B、O蛋白含量,以及Rh阳性犬的C3b、C4b补体含量。 结果发现,不同品种的狗狗之间,ABO分型有较大差异,甚至同一品种犬的不同个体间,ABO分型也有差异; 而Rh基因则并未发现有活性载体蛋白表达。 Stevens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A、B两种糖蛋白可在血液中检出,但并不以细胞形态存在,而O蛋白质则是以糖脂形式存在。同时,他也发现有些样本的A、B或O蛋白数量检测不到,而另外一些样本却检测到低浓度的这些蛋白。说明除了ABO系统外,很可能还有其他遗传多态性系统控制着血液抗原的表达。 还有其他研究者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即除了ABO系统外,可能还存在其他的遗传多态性系统控制着血液抗原的水平。不过,这些研究人员并没有找到能够证明新系统存在的直接证据。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才开始逐步验证这一假设——除ABO血统之外,存在另外一个独立血液遗传多态性系统,即Rh(D)系统[1]。 这个系统的发现还要得益于青霉素抗药性基因的出现。1979年,Salzman等人在研究青霉素抗药性的基因时,发现在不同的菌株中,青霉素抗性基因的频率有高有低。他们推测,这种差异来源于遗传因素,因此提出了基因频率可能由于遗传而变化的假说。
1988年,Gittelsohn等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证明了上述假说,并且发现不同的种族人群,基因的频率有高有低,这说明基因频率确实会因遗传而发生变化。 后来,同样的技术手段被用于检测其他基因的多态性情况。 1992年,Fitzgerald等人首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证实了Rh(D)基因的存在,并确定了该基因在第7对染色体上。
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Rh(D)基因外,应该还有其他的Rh基因分布在其它染色体内。并且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研究人员能够获取的基因序列也越来越多,逐渐拼出了Rh基因家族的冰山一角。 目前,很多数据库都已经实现了对基因型数据的自动解读。以人的基因组为例,当一条测序的DNA链经过解读后,对应的基因型数据就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查到。 同样,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动物科学家也已经获得了大量关于动物基因型的数据。 以小鼠为例,只要输入对应基因组的序列信息,就可以立即得到该动物的基因型。 那么,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能够直接预测动物的血型呢? 有!就是利用基因型与血清型之间的相关性来进行预测。
现在,许多商业网站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以人为例,只要在网站上输入相应的信息,就能立即得到关于血型的可能结果。 同样,对于小动物而言,也可以利用类似的网站进行血型预测。比如,在小鼠血清型方面,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小鼠血型在线工具(URL可以输入基因组序列直接得到基因型,再根据基因型计算出相应的小鼠血清型。